结婚为什么要买钻戒?这回我算明白了
现在结婚,买车买房已经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了,结婚戒指才是必须要有的。而且黄金白金戒指都不算是正经婚戒了,必须带钻才行。钻戒有多重要,看看有多少情侣是因为钻戒分手的就知道了,类似婚礼筹备的如火如荼,却因为钻戒这个导火索而分手的案例不在少数。

为什么人们死磕钻石,认定其是婚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来简单说一说钻石成为婚姻必需品的进化史。
最开始钻石只在印度和巴西出现,因为异常稀有,显赫的达官贵人们才能够拥有。直到一位牧羊人在南非的河中发现了后来被称为“南部之星”的重达83克拉钻石。无数商人寻到商机,来到南非开始寻钻之路。从而导致南非钻石大量涌入欧洲市场,导致钻石价格开始狂跌。

转折点是1888年,戴比尔斯集团建立后,将钻石产量下调了40%,严格控制钻石价格。曾掌控全世界90%的钻石供应。甚至可以说,戴比尔斯统治着钻石产业,钻石既戴比尔斯,戴比尔斯既钻石。当然戴比尔斯集团并不总是如此一帆风顺。

30年代末,大萧条后的欧洲对钻石失去了兴趣,美国成了钻石消费的主力,接近3/4的钻石流向了美国。1938年,戴比尔斯与美国的艾耶父子广告公司合作,艾耶公司提出的策略是编织钻石和浪漫爱情之间的联系。男人们应该送更大的钻石,不是因为贵,而是因为它代表强烈的爱; 1953年,玛丽莲梦露曾在电影《绅士爱美人》中演绎了《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这首歌,也为钻石助力了一把。

从1938年到1941年,钻石在美国的销量涨了50%。1947年,玛丽·弗朗西斯·格雷蒂女士写出了那句经典的广告词“A dai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永恒一词抓住了人们对钻石的印象,又符合人们对爱情的期待。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新一代的美国年轻人看来结婚钻戒已经是结婚的一种必要品,即使结婚时买不起,也会在之后补一个。
而钻戒正式进入中国是在1993年。这一年,德比尔斯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建立起钻石推广中心,同时以向全国征兆“A diamond is forever”的中文翻译拉开了营销序幕。半年的征集筛选后,那句耳熟能详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胜出,德比尔斯立马把这句翻译投入到电视、杂志广告中,同时联合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宝石协会,策划了《宝石之王——钻石》的专题片,专门讲述的钻石的历史、地质形成、开采、切割分级等方方面面。
德比尔斯还在各大报刊和电视台搞关于钻石的有奖问答活动,并且在电视上教大家如何分辨真假钻石等等。
随着中国人越来越有钱,买得起钻戒的人也越来越多,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经超越印度,成为了第二大钻石消费国家,仅次于美国。
戴比尔斯赋予了钻石美好的意义,人生的每一段幸福时光,都拥有爱与被爱,用珠宝中最珍贵的钻石来见证爱的永恒。2004年,第一家以“爱”为主题的珠宝品牌成立, LOVE&LOVE爱与被爱钻戒主张“爱,不止于承诺”,更坚信行动高于承诺,更需要用行动去表达爱。
每个女孩对婚姻的憧憬,不只洁白婚纱和梦幻婚礼,还有男生单膝跪地,拿出钻戒求婚时的惊喜与感动。无论何时,那颗耀眼的钻戒都会成为彼此爱与被爱的最佳见证。如果,你们的钻戒会在真爱的灌溉下长大,那这个最特别的相爱凭证就会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