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朴饮方解 藿朴夏苓汤 连朴饮
藿朴夏苓汤 能宣通气机,燥湿利水,主治湿温病,邪在气分而湿偏重者。方中藿香、白蔻仁、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配伍通草、茯苓、猪苓、泽泻、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全方用药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与三仁汤结构略同,而疏表利湿之功胜之。

1 高热不退案
女, 于2000 06 23因不明原因发热收住该医院。 症见患者高热,头重身困,少汗,并感胃脘部痞满,口淡口苦,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淡暗,苔黄腻,脉濡数。证属外感湿邪,湿阻气机,郁久化热。
治以清热利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藿佩梗各12 g,川朴10 g,半夏10 g,猪苓、茯苓各15 g,白豆蔻6 g, 杏仁10 g,生苡仁30 g,砂仁5 g(后下),黄连6 g,栀子10 g。1剂/d,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患者服下一剂药后,即开始出汗,解大量黄色小便,高烧退去,头身困重减轻。继服二剂,症状完全消除,恢复正常。

按:此案应属暑温夹湿,发病季节正当南京梅雨季节,暑湿当令。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如《素问·热论篇》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因暑季气候炎热,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夹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温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不爽等湿阻症状。 “是以暑喜伤心,令人身热头痛,状类伤寒……甚则昏倒不知人,手足微冷,烦渴口燥,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此皆暑气之所为也。

” 中医治湿有三法,即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藿朴夏苓汤融治湿三法为一方,外宣内化,通利小便,可谓治湿之良剂。
然是证高热口苦,苔黄脉数,藿朴夏苓汤疏表化湿力胜,而清暑热之力不足,故再加黄连、栀子与王氏连朴饮合方,是方擅清化中焦湿热,案中患者脘痞纳差,湿阻中焦可知。黄连,厚朴相伍,辛开苦降,温清并用,利湿又清热,能开上、畅中、渗下,宣化表里之湿邪,正如石芾南所言:“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

2 腹胀案
女, 初诊 10 08。患者腹胀不思饮食近6个月,开始感觉腹胀不适,即四处求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迭服中西药不效,反而渐行加重,不思纳谷,食则腹胀更甚,得暖则舒,大便不畅,数日一行,舌苔灰黄厚腻,脉细软无力。
综合四诊,认定证属寒湿困脾,久则损伤脾阳。治拟温中化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合附子理中汤化裁:淡附片10 g,淡干姜5 g,炒白术10 g,太子参12 g,炙甘草4 g,炒苡仁15g,藿佩梗各12 g,云茯苓12 g,白豆蔻5 g,法半夏10 g,陈皮6 g,炒枳壳6 g。
上方服7剂后,腹胀大减,大便一日一行或二行,舌苔厚腻已渐化去。二诊效不更方,于上方去附片,加炙内金12 g,炒谷麦芽各12 g,焦楂曲各12 g,药后寒湿俱化,诸症皆除。继服健脾之剂调理而愈。
按:此案始为寒湿内阻,因治不得法,使寒湿之邪久蕴而伤及脾阳,非温阳运脾则寒湿难化。舌苔虽见灰黄厚腻,舌质不红反而偏淡,且脉细无力,不可误认为湿热,若用清化之剂,更伤脾阳,则犯虚虚之错。沈老抓住患者脾阳虚的主证,因脾虚则湿困,湿阻中焦,运化无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气滞湿阻。沈老用附子理中汤温阳祛寒,益气健脾;藿朴夏苓汤除湿运脾,药证相合,故取效甚速。
胃脘痛案
男,35岁,2005 03 15初诊。因胃脘部疼痛不适一年余,在省某医院做电子胃镜及组织切片活检,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 自诉上腹闷胀,胃脘隐痛年余,口黏,不思饮食,恶心呕吐,时泛酸水,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大便溏,脉弦滑,苔白稍腻。
证属湿浊蕴积,胃络受损。治宜芳香化浊,燥湿理气。拟藿朴夏苓汤加减:藿佩梗各12 g,川朴花8 g,法半夏10 g, 猪苓、茯苓各20 g,杏仁10 g,生苡仁30 g,白蔻仁6 g(后下),炒白芍12 g,煨木香6 g,煅瓦楞20 g(先煎),沉香片6 g,炒元胡10 g,半枝莲20 g,炙甘草5 g。
并嘱患者忌食辛辣肥甘之品、戒烟戒酒。连服7剂,胃脘痛明显减轻,守前方加炒谷麦芽、炙内金、焦楂曲等健脾开胃之品再服21剂,诸证悉除。随后以香砂六君子加减调治月余,1年后追访,未再复发。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难治性脾胃疾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性大肠性肠上皮化生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有较高的癌变率。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兼感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湿浊内生,发为本病。脾虚失运、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脾胃为湿热病变的中心。其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或痞闷,嘈杂泛酸,便溏或黏滞不爽,纳呆欲呕,口干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等症。
此案患者年纪甚轻,有抽烟酗酒史十余年,加上工作原因,饮食无规律,长期以往,损伤脾胃,使得脾虚湿阻,气机升降失常,发而为本病。藿朴夏苓汤具有清热利湿、宣畅气机之功,沈老以此方为基础,加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元胡、沉香、木香理气止痛,半枝莲清热解毒抗癌变,炒二芽、炙内金、焦楂曲健脾开胃。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痞止痛、化湿和中之功。
4 盗汗
男,23岁。2006 04 01初诊。自诉盗汗月余,每晚睡醒后衣衫尽湿,常常头胀身重,胸闷腹胀,尿赤便溏,苔白厚腻,脉濡。证属湿热蕴结,迫津外泄。治以清热化湿为法。
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藿佩梗各12 g, 川朴10 g, 猪苓、茯苓各15 g,半夏10 g,白豆蔻6 g, 砂仁5 g(后下),生苡仁30 g,地骨皮15 g,糯稻根30 g,浮小麦30 g,碧桃干30 g。1剂/d,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连服7剂,患者症状大为缓解,盗汗减轻,头胀胸闷也告缓解,舌苔开始化去。再服7剂,盗汗除,诸症均减。
按:盗汗多属阴虚,湿热盗汗不十分常见。沈老认为此案因湿热酝酿,弥漫中焦,睡卧心气不收,心液被迫而外泄所致。用藿朴夏苓汤清热化湿以除本,加地骨皮、糯稻根、浮小麦、碧桃干等清热敛阴止汗以治标,令湿热除,则盗汗止。
5 小结
藿朴夏苓汤主要用于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证。临床以胸闷,体倦身重,脘腹不适,舌苔白腻,脉濡为证治要点。 常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急、慢性结肠炎,暑湿感冒,出汗异常,湿困头痛而见上述症状者,若湿重于热,脘痞较重,舌苔垢腻,可酌加苍、白术、石菖蒲以燥湿;若热重于湿,身热口渴,烦闷,或汗出不畅者,常合王氏连朴饮,以加强清热,理气和中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