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异物会自己排出吗 健康科普堂|气管异物的急救与预防
气管、支气管异物系指声门以下的呼吸道内异物,为耳鼻咽喉科常见急危疾病之一,最易发生于儿童和老年人。80%发生于儿童,3岁以下儿童占65%。美国每年约有500名儿童死于呼吸道异物,在我国,每年因吞咽异物或气管异物阻塞等引起意外窒息而死亡的儿童有近3000名。

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异物两大类。外源性异物种类很多主要有(1)植物性异物,如花生、瓜子、榛子、豆类等;(2)矿物性异物,如别针、大头针、螺丝钉、根冠治疗针、铁钉、硬币、沙粒等;(3)化学合成品,如塑料笔,口哨、塑料玩具、松动的假牙等;(4)动物性异物,如鱼刺、骨片等,近年来误吸果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内源性异物,是指气管、支气管内的假膜、脓痴、血块及淋巴结核破溃穿人气管、支气管的干酪样坏死组织。

幼儿和儿童主要是因为(1)幼儿的气管与食管交叉处的“会厌软骨”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加之臼齿未萌出,咀嚼功能差及咳嗽反射功能不健全,较硬食物未经嚼啐而咽下,易发生误吸;(2)儿童喜欢将小玩具或食物含在口中尝试,在突然惊吓、哭闹时,易将口含物吸入;(3)家长或较大儿童给幼儿喂食时故意逗戏、惊吓或打骂,以致食物吸入呼吸道。

成年人多因进食时大笑,抛高接食花生米,或进食太快吞咽过猛,将食物碎块吸入气道引起梗阻,而老年人多因吞咽机能减退造成咀嚼能力和咳嗽反射降低或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也容易发生气管支气管异物。

吸入异物后突然发生剧烈呛咳、憋气、呼吸困难、气喘、声嘶 。出现哭闹、阵发性高声呛咳、阵发性喘鸣、面色青紫、呼吸困难、神志不清 咳嗽剧烈可引起流泪、呕吐 。经过阵发性咳嗽后(约10~30分钟),异物如贴于气管壁或卡在支气管分支中不动,则症状暂时缓解。
但经活动、体位变动后异物又活动,则重新引起剧烈咳嗽和呼吸困难。在总气管的异物向上撞击声门时,产生冲撞声门的拍击声,在咳嗽和吸气期末可听到;较大异物完全堵塞总气管时则发生窒息。落入支气管后活动范围小,因而咳嗽症状也轻。因植物性异物刺激性较大,常引起感染出现发热、痰多,如果完全堵塞支气管 ,则症状更明显。
气管异物由于发病骤然,几分钟内便会危及生命,有时根本来不及送医院,因此,家长掌握一些正确的家庭急救知识非常重要。一旦幼儿发生气管异物,可立即向患儿口腔内伸进食指或牙刷柄之类的东西,直达咽部,刺激其咳嗽、呕吐,以利于异物排出。
1.腹部推压法:将患儿仰卧于桌子上,抢救者用手放在其腹部脐与剑突之间,紧贴腹部向上适当加压,另一只手柔和地放在胸壁上,向上和向胸腔内适当加压,以增加腹腔和胸腔内压力,反复多次,可使异物咯出。对大一点的孩子,可让其坐着或站着,抢救者站其身后,用两臂抱住患儿,一手握拳,大拇指向内放在患儿的脐与剑突的中点上,用另一手掌压住拳头,有节奏地使劲向上向内推压,以促使横膈抬起,压迫肺底,让肺内产生一股强大的气流,使之从气管内向外冲出,迫使异物随气流直达口腔,将其排出,但应注意不要按压中线两侧。
2.背部拍打法:立位急救时,抢救者站在儿童侧后方,一手臂置于儿童胸部,围扶儿童,另一手掌根在肩胛间区脊柱上给予连续、急促而有力的拍击,以利异物排出。对卧位患儿,让患儿屈膝蜷身,面向抢救者,而抢救者用膝部和大腿抵住患儿胸部,用掌根在其肩胛间区脊柱上连续有力地拍击,使异物排出。
3.倒立拍背法: 适用于婴幼儿,倒提其两腿,使头向下垂,同时轻拍其背部,这样可以通过异物的自身重力和呛咳时胸腔内气体的冲力,迫使异物向外咳出;或让患儿俯卧在两腿间,头低足高,然后用手掌用力在患儿两肩胛间脊柱上连拍4次,若不见效,把患儿转成仰卧位,背贴在抢救者腿上,然后抢救者用食指和中指用力向上向后挤压患儿上腹部,压后放松,反复进行,以助异物排出。
若以上方法无效或情况紧急,在采取抢救措施的同时,要尽快送附近的医院,途中不要停止抢救。如果发生心脏停跳,要进行心肺复苏。应尽快送往专科医院耳鼻喉科急诊,医生会根据病情施行喉镜或气管镜下取出异物,切不可拖延。
4.成人自救腹部冲击法:即病人神志尚清醒能站立,救护人从背后抱住其腹部,一手握拳,将拇指一侧放在病人腹部(肚脐稍上);另一手握住握拳之手,急速冲击性地、向内上方压迫其腹部,反复有节奏、有力地进行,以形成的气流把异物冲出。
病人应作配合,头部略低,嘴要张开,以便异物的吐出。如果在紧急情况下,病人周围无一人在场,则可采用自救法。患者可用自己的手或椅背、桌边顶住在上腹部,快速而猛烈地挤压,压后随即放松马上将自己的腹部趴伏在椅背上,向下快速挤压上腹部,同样通过产生气压使异物排出。或者一只手握空心拳,拳眼置于脐上2厘米处,另一只手紧握此拳,快速向上冲击腹部,至异物排出。
病人如陷入昏迷不能站立,则可取仰卧位。救护人两腿分开跪在病人大腿外侧地面上,双手叠放用手掌根顶住腹部(肚脐稍上),进行冲击性地、快速地、向前上方压迫,然后打开下颌,如异物已被冲出,迅速掏出清理。
首先应教育儿童不要养成口内含物的习惯。当小孩口中含有食物的时候,不要引逗他们哭笑、说话或惊吓,应耐心劝说,使其吐出,不可打骂,以防将食物吸入气管。如果小儿已经哭闹,不能再硬逼其进食,否则容易导致异物进入呼吸道。把孩子容易吸入的小物品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玩具应安全。
其次,小孩呕吐时,应该把他的头偏向一侧,使他容易吐出,免得吸入气管。
第三,如咽部有异物,绝不可用手指挖取,也不可用吞咽大块食物的方法将异物压下去,应设法诱其吐出。
第四,3岁以下小儿应尽量少吃干果、豆类,家长及保育员平时对小儿应注意,不要给予瓜子、花生米一类食物给小儿。
幼儿哺乳用奶瓶喂奶时要注意橡皮奶头孔眼不要过大,防止吸奶过急、过冲;喂奶次数不要过多或喂奶量过大;喂奶前不要让宝宝过于哭闹;不要吸吮带眼的假奶头;喂奶时要使奶瓶中的奶水充满奶头。做到这些可以防止宝宝胃内吸入过多的空气而致呕吐。
此外,喂奶后不要过早地翻动宝宝,最好把宝宝竖起来,轻轻拍打背部,使他打出几个“饱嗝”后,再放回床上,这样宝宝就不容易发生呕吐了。容易呕吐的孩子最好喂奶后,将他的床头抬高一些,头侧位睡,防止呕吐时发生窒息或引起吸人性肺炎及气管异物。
彭春晖, 沈阳急救中心苏家屯分中心站长,主任医师,研究生学历。从事院前急救工作十余年。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及高级生命支持导师,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导师,初级创伤救护培训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