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牙掉了还会长吗】【上海名医】独家!恒牙掉了还能“再长出来”?
据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研显示,在上海,老年人中有10.8%的人群全口无牙齿, 65-74岁老人失牙率为81%,人均缺牙12.5颗;即使是35-44岁中年人中失牙率为21%,人均缺牙3颗;2016年,仅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的就诊率就超过10万人次,可见牙齿缺失患者人群庞大。

“过去口腔修复的理念是‘以假乱真’,缺牙后植入假牙。而再生医学能用‘真’的组织去替代‘假’的修复体,其未来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将为口腔修复临床治疗开辟一条崭新之路。”蒋欣泉教授介绍,九院口腔再生医学团队主要围绕临床颌骨缺损及牙缺失等疾病开展软硬组织再生及功能修复研究。

一方面,通过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的优化组合而提高组织再生速度和质量,并结合3D打印技术等,争取实现大块颌骨缺损的个性化再生修复。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牙再生的可行方案,首先在部分牙体组织(包括牙髓、牙本质和牙根等)再生方面取得进展。但蒋教授坦言,在全牙再生技术实现临床突破之前,种植牙仍然是目前临床上较为理想的牙缺失修复方法。

口腔再生修复的临床转化仍在探索
高龄缺牙患者是否也可以进行口腔颌面再生修复?对此,蒋欣泉教授指出,年龄的确影响机体的再生修复效果。
有研究显示,随年龄增长,机体干细胞促进再生的能力会相应下降。而由于年龄增长造成的牙齿解剖形态的变化,也会影响牙髓再生效果。“当然,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和相关技术手段的优化,口腔颌面再生修复适用于全年龄患者也并非不可能。”
此外,患者的口腔环境对局部再生效果也具一定影响。如牙周炎患者可导致牙槽骨的吸收和牙齿松动,在完善、系统、规范的牙周治疗后将有利于再生修复。骨质疏松、糖尿病等疾病可造成口腔环境的变化,也会严重影响再生修复的效果,需对全身情况进行调整。
“目前临床上,整个牙齿的全牙再生还没有成功,在基础研究方面,世界范围内有少数几个课题组在动物身上有过成功案例报道,并且再生所用的细胞需取自牙胚等,对技术操作要求较高,目前离进行临床转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蒋教授说道。在牙髓再生方面,国内外均已有相关的临床试验开展,并获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希望通过不断的技术优化和操作的规范化,早日实现临床推广使用。牙根再生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有所进展,正在提高其在成功率和精确度等方面。